你的位置:玩时时彩真的能赚钱吗 > 新闻动态 >

督促官员提高品德,严密监察行动,明朝对官员品行的重视

全文共1619字,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明朝很多皇帝的事迹,可谓是耐人寻味。比如出身贫寒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的开国皇帝朱元璋,凭借一己之力废除宰相制度,开创“洪武之治”;比如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,五次御驾亲征蒙古,打压蒙古族势力的永乐皇帝朱棣;

比如明朝末年,因为国本之争三十余年不曾上朝,但明朝依然有序运转的万历皇帝。这些都是明朝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,而他们的成就背后也是众多有才能的官员。

朱元璋登基之后,十分重视手中的权力,为了实现自己规划已久的想法,建立起国泰民安的王朝,不得不打压宰相的势力,甚至寻求机会废除宰相,以便于自己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番改革。

于是朱元璋便建立了锦衣卫,搜寻宰相犯错的证据,并借此废除了宰相制度。而朱棣虽然夺取皇位,却受到官员的排斥,只能任用身边信任的宦官辅佐自己,扩大皇权。

而万历年间朝局运转有序的背后,也少不了张居正这样的能臣辅佐,推动改革,才会造就“万历中兴”的局面。

展开剩余79%

由此可见,明朝的发展除了要归功于皇帝的统治,也少不了背后许多能臣辅佐。而明朝初期的社会环境并没有这么乐观,反而受到了蒙古族的压制,受到了游牧文明的冲击,官场风气一蹶不振。

经过了朱元璋等皇帝的不懈努力整顿吏治,明朝的官场风气才逐步踏入正轨,并在严密的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,成为了明朝耀眼的存在。

一、恢复礼乐教化

1、兴办学校

元朝时期,蒙古族统治者废除儒家思想,限制儒家文化的传播,以武功治天下。这是因为游牧民族本身就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,习惯了居无定所的生活,

游牧民族的陋习也被带入了中原地区,以致于中原礼崩乐坏,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,成为了统治者的傀儡。

明朝建立之后,朱元璋意图恢复中华传统文明,恢复礼乐教化,决定先从文化方面入手,在多地兴办学校,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,传扬传统文化,避免文化出现断层。

朱元璋出身贫寒,自幼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,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,朱元璋希望百姓可以读书识字,学习更多的知识,参加科举考试,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
2、整顿吏治

朱元璋自幼生活在贪官污吏的阴影之下,时常受到压迫,生活十分艰难。于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后,他首先要处理的就是这些贪官,还有腐烂不堪的官场风气。

朱元璋压低了官员的俸禄,推行节俭,并以此来培养官员廉洁奉公的作风。根据记载,明初九品官员的俸禄只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。

相比于历代王朝十分窘迫,可见朱元璋整顿吏治的决心。而明初的官场风气的确清廉,贪官污吏无处遁形,也有赖于严密的监督体系,以及严苛的治理手段。

二、要求官员重视品行

1、监察严苛

明朝建立之后,对于不同品阶的官员都有考核准则,对不称职者要加大处罚力度,对表现出色之人也会加以奖赏,激励官员廉洁奉公。

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在搜集宰相犯罪证据之后便失去了用途,直到整顿吏治的时候又重新得到重用。

当时的锦衣卫负责监督官员的一言一行,但凡有出格者便会受到严厉的惩处,这也造就了明朝初期安稳的吏治环境。

2、提高官员品行

朱元璋不仅要求官员保持清廉,还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。因为朱元璋出身平民,所思所想自然也都是为了百姓考虑。

官员的存在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幸福,及时解决百姓遇到的困难,并发挥自己父母官的价值,修养自身品德,不被财权诱惑,才能促进朝廷的运行,提高行政效率,净化官场氛围。

明朝处于明清小冰期之中,自然灾害频繁,长年累月的灾害会导致许多地方的发展变缓,百姓的生活也不容乐观。

而官员的存在就是要帮助百姓从困境中挣脱出来,在灾害中得到救助,在穷困时有所补偿,让每一个人安心地活下去,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,促进王朝的运转。

明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,专制制度不断加强,皇帝对官员的限制和要求也越来越多。在皇权至上的年代,官员需要恪尽职守廉洁奉公,才能帮助皇帝维护朝廷的有效运转。

地方官员无论官职高低,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,在百姓遇到困难时及时进行救助,形成积极健康的官场氛围。而明朝官员受到多方面的监督,也不敢为所欲为,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朝的繁荣。

参考文献:《明史》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